
文︱陆弃河南股指配资
近日,日本防卫省宣布,正式启用佐贺驻地作为陆上自卫队“鱼鹰”运输机的永久部署基地,并启动自木更津驻地向佐贺的转场计划。这意味着,日本全国唯一一批17架V-22“鱼鹰”将全部南移,永久驻扎在距离中国台湾省仅数百公里的九州地区。与此同时,尽管部署计划曾在当地遭遇强烈反对和安全质疑,但首架“鱼鹰”已于当天上午抵达并接受陆自队员列队欢迎。东京当局显然志在必得,目标直指“西南方向防线再造”。

“鱼鹰”运输机为美军广泛使用的V-22倾转旋翼机,兼具直升机的垂直起降能力与固定翼飞机的高速远程性能,其最大航速超过500公里/小时,航程高达3900公里。这意味着,它不仅能快速将“水陆机动团”等离岛作战部队送抵前线,还能在南西诸岛复杂地形条件下执行高风险突击任务。日本早在2013年的《中期防卫力整备计划》中便锁定了引进目标,十余年后终于实现部署计划落地。对东京而言,“鱼鹰”不只是运输工具,更是“机动进攻能力”的象征,而这正是所谓“多重抑止力”战略的核心所在。
但值得注意的是,日本政府对“鱼鹰”的执念并非单纯的技术选择,而是深植于其对地区安全局势的评估及防务战略的再定位。近年来,日本不断炒作“中国威胁”“台海有事”,并以此为借口,将防卫焦点从东北转向西南,尤其聚焦琉球链条及与中国台湾省距离极近的诸岛群。这一战略方向不仅催生了宫古岛、石垣岛、与那国岛等地的雷达站与导弹阵地建设,也推动了“水陆机动团”作为“日本版海军陆战队”的成军扩编。此次“鱼鹰”移驻佐贺,无疑为该战略加上重要拼图:快速输送能力全面覆盖第一岛链西段,日本防务“投送前沿”将前所未有地向大陆方向前压。

而“防卫”的幌子之下,日本实则正试图突破宪法限制,以“应对区域安全挑战”为名推进军事常态化扩张。2022年底,日本内阁通过新版《国家安全保障战略》与《防卫力整备计划》,首次提出获取“反击能力”并大幅扩充防卫预算,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将防务开支提升至GDP的2%以上,与北约水准接轨。此番动作实为战后“专守防卫”原则的实质性否定——过去日本军力以本土防御为限,如今则主动追求远距打击与快速投送能力,而“鱼鹰”与远程导弹、宙斯盾舰构成三位一体的新型攻防体系,早已超越传统自卫界限。
日本政府虽极力将“鱼鹰”部署包装为“灾害救援”与“民生保障”,但这一说法未能平息民众担忧。自部署计划提出以来,佐贺县内一直存在强烈反对声浪,居民担心“鱼鹰”高事故率会带来重大安全风险,亦有地方议会抗议政府绕过地方程序强行部署。即便如此,日本政府仍以“国防优先”为由加速推进,连自民党高层、现任首相石破茂也亲自前往佐贺助选时为该部署背书,称其“将显著提升国家整体防卫效能”。在此语境中,“民意”已让位于“国家安全”,“和平”被挟裹在扩军叙事的战车之后。
美国对“鱼鹰”部署乐见其成。作为V-22的制造国与主力使用方,美方早在“鱼鹰”进入日本部署之前便在冲绳普天间基地大量使用该机种。日本采购“鱼鹰”不仅为美国军火商输送了订单,更在战略层面契合美日军事一体化的主线。2023年《美日防务合作指针》已提出“在台湾有事等紧急情况下联合应对”,而部署于九州的“鱼鹰”正好填补了从本州至琉球链的快速反应缺口。这意味着,一旦台海局势生变,美国将可利用日本部署的“鱼鹰”实现“近岸快速支援”,而日本则在无声中被绑定进“第一岛链前线协同作战”的计划中。

值得警惕的是,日本“西南转向”并非孤立动作,而是整个区域安全格局右倾化的缩影。南海问题发酵、台海局势趋紧、美日韩三边军事协调升级、澳日安全协议频繁落地,印太地区已逐步被纳入美国主导的“多国联防”体系中。在这一背景下,日本不断推升的军备水平与主动作为的战略姿态,不仅加剧中日之间的战略互疑,也可能带来本地区军备竞赛的危险连锁反应。特别是“鱼鹰”这类兼具突击与运输功能的武器系统,一旦投入实战,其所代表的便是从“防御平台”到“快速介入工具”的范式转变,其象征意义远远超过其性能参数。
回顾战后日本的安保路径,从“非军事化”到“自卫队成立”,再到如今大规模引进先进美制武器并将其前推部署,东京已悄然完成一次战略思想与结构性的飞跃。尽管口头仍承诺“和平宪法精神”与“地区稳定”,但在实际政策上,日本早已踏上走向“普通国家”“有攻防一体能力国家”的不归路。佐贺的“鱼鹰”起飞之日,或许正是和平宪政体制的另一个折点。日本政府若继续以“战略现实主义”之名行扩张之实,未来“前线”与“国土”之间的边界只会愈加模糊,而整个亚太地区的安全张力,也将在这架双旋翼下持续升温。
道正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